&提升项目实践培训课程
- 2010-05-19 17:34:55
- 王春生 原创
- 640550
&提升项目实践培训课程
特聘业内资深敏捷专家袁斌老师为大家量身打造了&提升项目实践培训课程,专为用户,理论和实践结合,方法和工具结合!
【讲师介绍】
袁斌:工学硕士、MBA,瀑布、RUP、Scrum、AUP、XP、kanban、SLAD等传统项目流程和敏捷项目流程的资深实践者,资深敏捷教练。19+年中就职于全球性公司从事软件和产品的开发,曾任Anoto中国区研发总监、Mino产品中国区研发总监、德国奔驰研发过程(PGM)中国区项目总监、中国移动4001产品研发总监,利用敏捷开发实现产品快速交付,应对变化的需求。超过10年敏捷开发&精益开发的实践过程中,在电信行业、证券行业、外包团队、互联网产品等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【培训的价值】
业界的企业项目方式,有两种经典的方式,一种是传统的项目,另一种是敏捷项目。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“可扩展的精益-敏捷交付SLAD(Scaled Lean-Agile Delivery)”,将敏捷项目(Scrum、XP、DAD、Less等)和传统项目(瀑布开发、螺旋开发、RUP等)中的优秀实践相结合,并采纳精益软件开发(Lean)中的“消除研发浪费”的思路,以达到高质量、高效率和商业价值驱动的交付目标。同时, SLAD流程涵盖了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节点,培训课程会介绍工具的实际操作,如何和SLAD流程有效结合,以有效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。我们已经帮助客户通过获得如下收益:
- 工具使用:“层、产品、项目、开发、测试、运维、运营”等多角色如何使用工具
- 流程结合:业界最流行的传统项目流程、敏捷项目流程和如何结合
- 经典借鉴:典型客户使用时的典型做法,减少工具的学习成本
- 落地:结合客户自己团队的实际研发痛点,优化流程,并和工具进行结合
- 质量提升:80%
- 正点完成:100%
- 工作效率:平稳控制在8小时内6小时的有效工作
- 学习债务:不会因为某个关键人员离开而产生影响
- 团队成员:稳定而主动承担
- 成本:下降40%
- 上市时间:完整上市提前30%,第一次上市提前50%
培训方案分享客户如何获得收益的具体实践,以及帮助您如何落地这些实践。
【这个培训适合您吗】
如果您目前遇到如下情况中的一种,这个培训将非常适合您:- 在公司内部推广工具时遇到w88
- 使用工具过程中遇到实际的使用w88
- 工具在和自己团队的研发流程进行结合时遇到w88
- 在优化传统项目流程或者准备转型为敏捷项目流程时遇到w88
- 项目或者产品的交付遇到w88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原因:
- 需求频繁变更
- 多次回归测试,Bug不能收敛
- 交付周期长
- 团队很努力,但没有效率
- 承诺期限,但出现延期
- 人员流动大
- 交付的产品不被市场/客户接受
【培训主要内容】
- 对于产品型开发,工具的流程
- 对于产品型开发,工具的实操介绍
- 对于项目型开发,工具的流程
- 对于项目型开发,工具的实操介绍
- 典型客户的工具使用介绍
- 传统项目和敏捷项目
- 如何通过敏捷项目的思路对流程做持续改进
- 产品和项目研发中遇到的实际痛点及解决方案
- 通过客户实际研发痛点优化客户的流程,并和工具进行结合
【培训思路】
整个培训分为七个迭代完成
迭代 |
达到的目标 |
培训内容 |
培训方式 |
① |
整体了解敏捷项目 |
针对研发中最典型的痛点(质量、效率、需求变更、延期等),介绍通过敏捷开发项目的逻辑和思路 |
咨询式 |
② |
理解工具的使用细节 |
工具产品类型开发的流程和实操 |
|
③ |
工具项目类型开发的流程和实操 |
||
④ |
工具和敏捷项目如何在客户团队落地 |
分享行业中典型的实操案例 |
|
⑤ |
基于客户自己实际项目的使用讨论,讲师和学员一起分析哪些实操可以优化和改进 |
工作坊 |
|
⑥ |
分享行业中敏捷项目的60+具体实践,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和工具结合 |
||
⑦ |
列出客户自己团队目前研发中遇到的实际w88,逐条分析背后的原因,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,并将这些解决方案和工具结合 |
培训特点:
- 咨询式培训:随时对讲师的质疑和挑战是受到欢迎的互动方式,也是培训效果良好的保证方式
- 工作坊(Workshop)式培训:学员参与实际的案例,以加强对敏捷开发的体会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
文章分类
联系我们
项目是在规定的时间、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种工作,属于战役层面的概念。
老版本中的项目代表的是一个具体的冲刺/迭代,而15版本中一个项目可以包含多个冲刺/迭代。
如果还有不清楚的,可以联系商务同事邀请加入技术交流群沟通。
想在公司内使用进行项目。
我公司做的产品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,产品类型、规格较多。
研发过程中涉及到光学、机械、电子、软件的协同研发。
研发成果包括光学系统,电路板卡和软件可以在多个产品中使用。
在不同的产品中,使用的硬件(板卡)不完全相同,机械结构不同,软件功能不完全相同。
请问在这种情况下,是否适用?
如果可以,欢迎提供培训,谢谢。
如果需要线下培训,可以联系页面右侧的商务同事。